网站LOGO

退役军人之家

就业创业之桥

招商引资之门

创业服务

首页 ››  创业服务 ››  融资服务

河南发布文旅融合发展五年规划,这些城市和景区将迎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2-01-15 12:00:20    浏览次数:2415次

制定财政和金融“一揽子”支持方案,重点支持“十四五”文旅文创重大项目、文物活化、智慧文旅、乡村旅游等

【大河财立方消息】1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河南省在文旅领域的多项目标任务:

➤到2025年年底,全省旅游业综合贡献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保持15%和20%年均增长),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文旅文创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到2035年,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华文化超级IP享誉世界,建成10个以上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3~5个全球创意城市和10个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居乡村。

划重点:

➤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世界级文化创意园区、国际艺术社区,建设2—3个文化创意人才“豫漂”聚落,提升以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为核心的都市文博区,支持郑州建设世界文化旅游枢纽和国家文化创新高地,支持洛阳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东亚文化之都”。

➤支持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漯河、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建设不同主题的文化创意节点城市。

➤打造浚县古城、道口古镇、朱仙镇等中原风格、国际风范的文旅文创名镇(城)。

➤支持郑州、洛阳、安阳等地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打造黄河小浪底、郑州花园口、开封东坝头3大文化旅游片区和黄河豫晋陕、冀鲁豫、豫皖苏3大文化旅游协作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形象,建设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之都。

➤依托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双槐树等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考古遗产旅游,打造大嵩山国际文化旅游圈,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实施中华神话、中原精神、民间故事等动漫创作扶持工程,推出30部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精品。

➤发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的平台作用,引入国内外知名动漫企业,打造动漫创作、生产、传播、衍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

➤支持本土动漫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与大型互联网媒体合作,拓展动漫作品传播渠道。

➤申办世界漫画大会。

➤筹办中国(郑州)动漫文创大会暨创意设计大赛。

➤发挥洛阳、郑州、开封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带动作用,创建10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推出50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

➤开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创建3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出100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建2—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3—5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出100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新增50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大别山北麓地区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跨县级行政区域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样板。

➤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依托,建设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打造国家文化对外贸易基地。

➤依托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建设省文化旅游资产交易平台。

➤落实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扶持政策。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增强院团创新发展能力。

➤创新国有景区管理模式,推进深化“两权分离”为核心的景区体制改革。

➤制定财政和金融“一揽子”支持方案,重点支持“十四五”文旅文创重大项目、文物活化、智慧文旅、乡村旅游等,不断提升各类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程度。

➤统筹省级专项资金,加大对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乡村旅游财政支持力度,对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实行整村项目包装,并纳入全省年度重点支持项目。

➤鼓励引导各地设立文化旅游财政专项资金、基金等,统筹用于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组建河南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指导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功能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改革创新先行区,探索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子。

➤打破行政区划,对环嵩山、灵宝盆地、浚(县)滑(县)等地脉相邻、文脉相通的地区进行跨区域资源整合,探索建立3—5个文化旅游功能区,实施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

➤支持二里头、殷墟、汉魏洛阳城、龙门石窟等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突出价值和关键影响的大遗址成立省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区,赋予相应管理权限。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经具备弯道超车的优势和条件。坚持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观念,应对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力争我省文化和旅游在新发展格局中进入中高端、处于关键环。

第一节 发展条件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传承发展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迫切需要从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率先实现复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迫切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让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合理惠及全体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繁荣兴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表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有之义。

我省已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幸福美好家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弘扬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推动以文化人、造福于民。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迫切需要加快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产品转化和消费升级,拉动文化旅游消费。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迫切需要从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力量源泉中凝聚磅礴伟力、坚定文化自信。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中原文化更加出彩。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将我省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以文化创意创新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以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战略要求。

我省是黄河文化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是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中原地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我省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4大古都,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等4大国家文化公园,龙门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丝绸之路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源于我省,客家人南迁的起点在我省。以太极拳、少林功夫为代表的中国功夫享誉世界。“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迎来复兴,“文化转向”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标志性特征,“文化跃迁”将成为消费升级领域的必然现象。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上升为“十大战略”之一,为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通过创意激活和科技赋能,我省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加速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成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发展趋势

国际化。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东方文化的国际表达广受认同,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文化自信逐渐确立,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得以构筑。

创意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时代命题。创意、设计、艺术等元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发展全链条。创意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以文化符号(IP)构建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方式成为主流。传统文化的时尚化、现代化表达不断涌现,新文创孵化更多中国文化符号。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成为常态。

数字化。文化科技融合进入数字文化经济时代,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路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充分应用,催生更多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加快驱动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文化旅游的资源观、时空观、产品观均将重构。数字文旅成为文化和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

品质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牵引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境外消费回流倒逼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文化旅游供应链迈向中高端。文化体验成为广大旅游者最重要的出行动机。年轻人成为文化旅游消费主力军。高品质的文化创意和休闲度假业态广受追捧。符合未来审美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成为主流。

生活化。文化消费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旅游成为人的基本权利和生活方式,休闲街区、度假社区、主客共享性公共文化空间等生活方式型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发展迅速。基于当地居民的社区营造、乡村建设等,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微度假、深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广受欢迎。

第三节 存在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文化旅游带来空前挑战,为国内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文化旅游业复苏任重道远。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制约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凸显。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难以跳出历史文化“资源陷阱”,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观念不够解放,先行先试意识不强,缺少前瞻性谋划。二是创新创造活力不强。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缺少创新创意的空间环境和政策环境,难以孵化文化旅游创新业态和新模式,不能充分有效接入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创新链。三是市场主体不强。缺少省级层面的文化旅游投资运营集团。难以吸引战略投资商和知名品牌入驻。高成长性文化旅游企业偏少。本土企业“走出去”动力不足。四是高品质供给不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不多。文化旅游同质化、低品质开发,文化内涵挖掘和转化不足,文化和旅游服务难以适应人民群众需求。五是体制机制不优。文物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文物建筑开放、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文艺院团、博物馆等激励机制仍不健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国际视野和一流标准,突出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紧扣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主题,融入我省“两个确保”大局,做足创意创新大文章,下好深化改革先手棋,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分阶段、分步骤建成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前瞻30年谋篇、国际视野审视、对标对表一流,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上线、下沉、重塑、出新、彰文、铸魂”总方针,推动我省在文化旅游融合领域持续创意创新、破题破冰、出圈出彩,蹚出一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领跑新时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赛道,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贡献河南力量。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创意驱动,科技赋能。将创意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催化剂,贯穿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创意生成内容,营造创意要素全面集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一流生态。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文化旅游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快布局文化旅游新基建,加快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以国家文化公园为战略平台,深化重大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下大力气破解阻碍大遗址、文艺院团、文博院馆、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区等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最大程度激发文化和旅游战线各类主体创意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项目为王,内容至上。围绕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集中实施一批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工程。立足国家文化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一批内容生产、数字文旅等新消费场景和业态项目。凝练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超级IP,围绕其开展多样化内容生产,不断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以人为本,生活导向。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推出更多个性化、品质化、精细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可游憩、有温度的文化创意城市、人文旅居乡村、商业艺术街区等,满足人民群众对主客共享生活方式型文化旅游空间的消费和体验需求。

第三节 战略定位

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大战略,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坚持创意驱动和科技赋能,推动文化旅游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域深度融合,加快将我省建设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彰显黄河文化在河南所呈现的根源性、核心性、融合性、延续性四大特征,突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发挥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塑造作用,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为载体,延续黄河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围绕黄河、根亲、功夫、古都、文字等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IP,展示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积极贡献,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郑汴洛世界文化旅游之都,优化国际人文环境,构筑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建设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年底,全省旅游业综合贡献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保持15%和20%年均增长),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文旅文创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华文化超级IP初具影响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全面完成,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优质内容生产形成规模,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业态谱系基本建立,文化旅游消费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重要阵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效能不断提升,制约全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深层次问题有效破解。

到2035年,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具有中原特色的中华文化超级IP享誉世界,建成10个以上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3—5个全球创意城市和10个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居乡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广受国际认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更好满足,文旅文创成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支点。

展望到2050年,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广泛认同的文明形态。河南成为全球顶尖创意阶层的集聚地,形成各种创意要素充分涌流的文旅创作生态环境,成为全球文化创意创新的策源地和展演展示首选地。文旅文创成为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 构建资源保护利用新体系

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导向重构资源观,以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市场需求、利用条件为标准重建资源评价体系,从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高度和尺度绘制“读懂中国”文化图谱,积极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新模式、新机制,努力构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河南范式”。

第一节 建设资源大数据库

建立泛文化旅游资源体系。研究制订《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导则》,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北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调查登记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工艺美术、农业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水利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地名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建设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平台。建立文化旅游资源大数据库,实现资源分级分类保护利用和线上线下动态管理。发布全省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和名录图册。组建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委员会,对重大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发掘保护、规划设计、内容生产、转化利用等进行质量评定和后评估。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工程,加强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增强在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依据“可进入、可转化、可利用”原则,实施“资源—产品”转化评价工程,出台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导则,推出省级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优选名录。建立重大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负面清单。

第二节 绘制“读懂中国”文化图谱

彰显中华文明根脉。发掘研究灵井“许昌人”(10万年前)、新密李家沟(1万年前)、裴李岗—贾湖遗址(8000年前),探寻东亚现代人类起源和农业起源。整合提升北阳平、双槐树、庙底沟、西水坡等仰韶文化遗址(7000—5000年前),实证“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发展。挖掘研究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淮阳平粮台等一批河南龙山文化古城(4300—3900年前),彰显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3800—3500年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夯实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的历史地位。保护利用殷墟、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古都大遗址,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历史演进脉络。

筑牢中华民族之魂。讲好上古炎黄、春秋战国、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中华姓氏根亲故事,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周易等故事,阐释道家、玄学、禅宗、理学等儒释道法元典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太极拳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提炼农耕、丝绸、青铜、汉字、陶瓷、诗词、戏剧、中医药、石窟寺、“四大发明”、水利科技、天文历法等文化符号,彰显历史同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塑造国家人文景观。整合中流砥柱、古栈道、小浪底大坝、古济水、嘉应观、花园口、悬河、城摞城、曹岗险工、东坝头等黄河标志性景观,谱写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治黄史诗。依托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阐释中华民族允执厥中的宇宙观、文化观和审美观,将嵩山打造成中华文化圣山。提升王屋山、太行山、大别山等山岳人文景观,筑牢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标识。构建“河、仓、桥、码头、都城”等隋唐大运河遗产保护展示体系,彰显其对维护国家一统、促进南北交流的历史作用。依托楚长城、赵长城、魏长城、红二十五军长征等线性文化遗产,打造中华文化重大标志。整合黄帝故里、二帝陵、河洛汇流、大谷关等景观,打造世界华人的精神地标和心灵家园。擦亮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文化名片,建设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高地。

第三节 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

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组建河南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指导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功能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改革创新先行区,探索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子。打破行政区划,对环嵩山、灵宝盆地、浚(县)滑(县)等地脉相邻、文脉相通的地区进行跨区域资源整合,探索建立3—5个文化旅游功能区,实施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支持二里头、殷墟、汉魏洛阳城、龙门石窟等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突出价值和关键影响的大遗址成立省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区,赋予相应管理权限。结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采取以创意主导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等遗产地转化为目的地,增强城乡发展活力。以“创意+科技”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以IP为核心构建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将功夫、文字、名人、历史事件等无形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打造“资源—版权—产品—产业”文旅文创全链条。依托淅川、光山等生态功能县(市)开展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价值旅游转换试点,支持开封、洛阳、安阳等文化遗产密集区域开展GCP(文化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试点,探索实施文化补偿政策。运用数字技术,对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和文物艺术品、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数据采集和数字模拟,开展数字复原及保护展示,打造文旅数字体验空间。

第四章 构筑文化旅游发展新空间

以山川地理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为脉络,打破行政区划,统筹重大国家战略和文化工程,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的增长极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加快数字化转型,构筑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轴带、以文化创意城市为节点、以人文旅居乡村为腹地、以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支撑、以线上空间为延展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

充分发挥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在河南的叠加优势,整合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示范省。高标准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彰显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战略地位,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推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工程项目,展示“隋唐胜迹·运河根脉”品牌形象。重点打造楚长城文化和旅游复合廊道,展示“万里长城·河南开端”品牌形象。推出红二十五军长征步道体验线路,展示“北上先锋”品牌形象。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二节 建设文化创意城市

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大都市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小城镇等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创意要素汇聚优势和消费市场集聚优势,坚持以城市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主战场,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建设城市主题型文化创意和创新空间,打造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文化创意城市网络。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世界级文化创意园区、国际艺术社区,建设2—3个文化创意人才“豫漂”聚落,提升以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为核心的都市文博区,支持郑州建设世界文化旅游枢纽和国家文化创新高地,支持洛阳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东亚文化之都”。支持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漯河、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建设不同主题的文化创意节点城市。打造浚县古城、道口古镇、朱仙镇等中原风格、国际风范的文旅文创名镇(城)。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三节 建设人文旅居乡村

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重点区域,按照文化引领、艺术点亮、美学提升、消费驱动的原则,加快布局精品民宿、乡村酒店、艺术聚落等人文体验空间,打造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助推乡村振兴。推进太行山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大别山豫风楚韵·红绿融合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县为主体、以村为单元,突出融合化、智慧化、生活化、休闲化、多元化,按照生态优良、风光优美、环境优越、业态优化、服务优质的标准,依托景区、街区、度假区、古村落、特色民居、田园综合体等资源,培育形成一批生态康养、文物古建、非遗活化、名人典故、红色传承、农俗体验、研学科考等主题特色鲜明、文旅文创业态突出的特色旅游村、乡村旅游消费街区、乡村特色美食产品。到2025年,打造450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000家精品民宿。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四节 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黄河小浪底、郑州花园口、开封东坝头3大文化旅游片区和黄河豫晋陕、冀鲁豫、豫皖苏3大文化旅游协作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形象,建设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之都。依托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双槐树等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考古遗产旅游,打造大嵩山国际文化旅游圈,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建设黄河小浪底交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休闲康养新业态,布局世界级度假酒店品牌集群,打造国际滨水度假旅游目的地。依托鸡公山万国建筑群,规划布局精品度假酒店、人文主题民宿等高端业态,打造具有豫风楚韵的国际人文度假社区。

第五节 打造线上文化旅游空间

深化“互联网+旅游”和文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创新,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在文化旅游领域有效赋能应用。推动大遗址、古建筑、石窟寺、革命文物等重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大山岳、大河川、大景观等重大自然遗产资源实现数字化保护展示。建设省文旅文创融合数字创意中心,实现省级层面文化旅游云展览、云娱乐、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的内容生成、定制消费、智慧服务和共治管理。创作生产具有河南特色的网络演艺、网络视听、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等,实现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和便捷化消费。建设贯通科技、教育、文博、商业、旅游、娱乐的一体化线上文化虚拟平台。打造一批省级数字文旅智慧产业园区,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有效转化,推动科技支撑文化旅游推广方式方法创新。

第五章 促进文化旅游内容再生产

以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底,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以一流文旅创作生态支撑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聚焦考古文博、演艺娱乐、动漫产业、数字文旅等推动IP转化,以创意和科技生成文化旅游新内容,贯通文创资源端、创意研发端、生产营销端,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化旅游内容供给体系。

第一节 打造中华文化超级IP

实施中华文化超级IP工程,构建“4+8+N”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聚焦以姓氏根亲为代表的老家河南、以天下黄河为代表的大河文明、以华夏古都为代表的中国气象、以太极少林为代表的中国功夫,做好国际化阐释和表达,打造全球著名的文化IP。重点打造探寻中国文字的甲骨文文化IP、彰显华夏之光的仰韶文化IP、代表早期中国的二里头文化IP、展示中国气象的隋唐洛阳城文化IP、蕴含中华美学的宋文化IP、感知中国时间的二十四节气文化IP、凝练东方智慧的道家思想文化IP、传达中国意境的唐诗宋词文化IP,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古城、古镇、古关、古道等文化遗存,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等自然景观,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民族精神,中国节日、中原美食、中原手作等生活方式,培育全国一流文化IP。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二节 建设国家文化创新高地

打造华夏文明创新区。依托二里头遗址、双槐树遗址、安阳殷墟、龙门石窟、少林寺等重要文物古迹,与国内外优秀拍摄制作团队创作一批精品影视节目,扩大全球影响力。深入挖掘上古时期、夏商周早期中国文化资源,结合高科技手段,创作一批实景演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创作一批特种电影、小剧场等作品,增强传统文化体验性。

打造中华美学试验区。依托洛阳、开封打造唐文化、宋文化集中体验地,建设一批融文化体验、文化交流、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复原诗词吟唱、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书法绘画、古乐演奏等传统生活方式,围绕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创作一批实景体验活动,开展美学教育。围绕唐宋服饰、唐宋美食、唐三彩、钧瓷、汝瓷、绞胎瓷、历史建筑、绘画作品、遗址文物等创作一批体现中式美学的生活器物和文创产品,让唐宋审美融入日常生活。

打造艺术精品创作高地。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推出3—5部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精品、50部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实施豫剧振兴工程,提升《焦裕禄》《重渡沟》等精品名作质量,创作《大河安澜》《黄河故事》等豫剧精品名作,培育一批戏剧名家和艺术大家,在全国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保持领先地位。

打造时尚国风艺术策源地。加快河南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拓展网络和新媒体业务,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出圈出彩,推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融媒体作品。挖掘古都、古城、古镇、古关等文化资源,创作一批音乐、话剧、脱口秀等声频节目。引进头部网络平台入驻河南,创作一批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网络剧等新媒体作品。以“国潮”引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鼓励民众创作体现本地特色的网络音乐、短视频等。

打造动漫产业增长极。实施中华神话、中原精神、民间故事等动漫创作扶持工程,推出30部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精品。发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的平台作用,引入国内外知名动漫企业,打造动漫创作、生产、传播、衍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支持本土动漫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与大型互联网媒体合作,拓展动漫作品传播渠道。申办世界漫画大会。筹办中国(郑州)动漫文创大会暨创意设计大赛。

打造演艺娱乐新高地。依托河南省艺术中心大剧院,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歌剧、舞剧、话剧、杂技剧在河南首演首播。扩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黄帝千古情》等实景演艺品牌影响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创作团队,围绕中华文化重大IP创作一批经典实景演艺作品。依托郑州方特欢乐世界、银基冰雪世界、建业电影小镇等主题公园,创作一批特色鲜明、门类丰富的主题公园演艺精品。在郑汴洛及节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设立一批小剧场,引进创作一批小歌剧、小舞剧、音乐剧、木偶、皮影、杂技、魔术等节目。发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引领示范作用,鼓励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创作一批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鼓励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民宿依托本地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创作节庆演艺、水上演艺、街头演艺等。

打造数字出版新高地。做大做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推出电子图书、融媒体出版物、有声读物、网络文学等一批数字出版内容精品。建设中原数字出版项目库,重点扶持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相关题材的数字内容创作项目。以大众阅读和经典普及为导向,进行河南古籍文献资源和经典著作内容形式二次创作,推出一批在线移动终端读物。大力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第三节 营造一流文旅创作生态

优化文化旅游知识产权服务。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平台,打造辐射全国的文化旅游知识产权服务基地。省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可设立知识产权法庭,郑州、开封、洛阳等地中级人民法院可结合地方文旅文创发展需要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省版权交易中心可开辟文化旅游内容版权保护、登记、交易、质押、融资等“绿色”通道。在郑州、洛阳及重要文化创意节点城市加快布局一批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工作站和版权服务工作站。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化旅游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文化旅游知识产权确权、维权、交易、运营、融资一站式服务。

集聚新型文旅创作人才。设立省、市、县三级文旅文创综合办公室,为文艺创作、创意设计、旅游管理领域创意人才提供业务培训、项目对接和投融资服务。编制《河南省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对入选目录的优秀文化产品进行政府采购和项目转化推广。鼓励条件成熟的城市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重点,建设一批艺术村,吸引国内外知名演艺企业、动漫企业、新媒体创作企业、艺术大师、文化名人入驻。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和个人按规定给予房租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与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等联合成立文旅文创实验室。实施“乡创特派员制度”,引进国内外文旅创意人才深入河南乡村开展乡创实践,培育本地文旅创意人才,助力乡村文旅发展。

第六章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全链条

把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优势业态直道冲刺、新兴业态抢滩登陆、未来业态谋篇布局系统贯通起来,重点发展古都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考古旅游等,通过数字化改造、品牌化提升、多元化培育、特色化创新,全力打造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第一节 升级传统业态

全面推进传统业态数字化改造工程,建设一批数字景区、数字度假区、数字酒店和数字旅行社,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运营。推动文艺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不断丰富景区文化内容,重点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景区和度假区。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酒店落户,推动本土酒店集团化发展,建设一批遗产酒店、度假酒店、艺术酒店、电竞酒店等。推动传统旅行社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积极研发定制旅游产品。实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二节 巩固优势业态

对标国际一流商圈,在郑州、洛阳等城市建设一批文商旅地标工程,植入文化元素,彰显城市特色。重点依托文化遗产、大遗址、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以及古都、古城、古镇、古村、古街等,打造特色遗产旅游品牌。依托国家级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改革试验区等,打造一批精品文旅小镇。以中华文化超级IP为主题,高水平打造20台精品旅游演艺,推动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演艺产品开发。改编、转化一批景区版文艺精品剧目,打响“华夏古乐”“汉服婚礼”等品牌,推出一批特色音乐节。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三节 培育新兴业态

实施旅居乡村工程,重点打造一批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文化产业特色村,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生态旅游示范乡(镇)、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全国乡村旅游融合示范区。持续开展“民宿走县进村”“文化走进民宿”等活动,重点打造“黄河民宿”“嵩山民宿”“太行民宿”“河洛民宿”“伏牛山居”等民宿集群,评选一批星级民宿,建设以民宿为核心的微型度假综合体。推动乡村驿站和汽车露营地建设,引进一批汽车露营品牌,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挖掘各地餐饮文化,在全省开展“千村万味”行动。重点依托景区景点、自然和文化遗产、古村落、博物馆、科技馆、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快研学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营地,推出一批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培养一批优秀研学旅行导师。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大黄河”入境游学体系。围绕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精品景区。依托“三学院三基地”,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进景区、进场馆、进企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发挥太行山水生态资源、河洛历史文脉资源、嵩山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低空旅游,推动安阳打造“航空运动之都”,加快通用航空机场和航空小镇建设,创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持续办好郑州上街航展、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等航空节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加强体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塑造特色体育旅游节事品牌。支持安阳林虑山滑翔旅游、濮阳单拐极限运动旅游、济源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旅游等做大做强。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四节 布局未来业态

依托我省山水、温泉、中医药、太极少林文化等优势,推动医疗机构、疗养机构进小镇、进景区、进度假区,建设乡村休闲康养度假单元,大力发展多元康养产业,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康养目的地和康养产业集群。支持龙头食药企业依托中药材和生态农产品,研发有机绿色食品以及中医药康养产品。依托郑韩故城、安阳殷墟等重要考古遗址建设国际考古学堂、考古方舱等项目,引进国际科技团队,合作开展科研考古、大众考古,打造仿真考古体验旅游产品,推出一批考古旅游线路,建设国际一流考古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影视IP内容,转化落地一批深度沉浸类影视实景娱乐项目。推进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业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七章 开拓文化旅游消费新领域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创意设计和科技应用赋能消费场景,以业态更新和惠民举措激发消费潜力,以示范引领和品牌创建提升文化旅游消费供给,深入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不断开拓文化旅游消费新领域。

第一节 创新消费场景

推动文化场馆、文博单位、景区园区、主题公园、城市街区、旅游村镇等文化旅游消费场景创新,打造1000个文化旅游消费新空间。发展智慧驿站、智慧书店、智慧餐厅、智慧商店、智慧超市等无接触式消费,创新消费服务模式,提升消费体验。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数字艺术体验新场景,扩大数字文化艺术应用。推动首店经济发展,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精品酒店、网红民宿、文艺书店、文商旅综合体、微型度假综合体等项目,提升城乡商业活力,引领潮流时尚消费。引导豫音脱口秀、创意国风、街头艺术、限时快闪店、假日集市、文化和非遗集市等集聚发展,形成一批新型文化旅游消费业态。发展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线上消费新场景,培育“网络体验+文旅消费”新模式。

第二节 打造“黄河之礼”

坚持数字化、国际化、时尚化、品牌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黄河之礼”文旅文创消费品牌。办好“老家河南·黄河之礼”国际文旅创意设计季、“黄河之礼”文创潮玩巡展月等重大主题活动,配套开展“黄河之礼”舞动青春走进校园、“黄河之礼”文创潮玩优秀作品征集大赛、中国华服设计征集大赛、唐宋名窑陶瓷烧制技艺大赛等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文旅文创浓厚氛围。实施“黄河之礼”文创精品培育工程,高质量打造黄河非遗文创产品、黄河文博创意产品、黄河风物特色产品、黄河文化创意作品、黄河景区IP形象等多种系列“黄河之礼”文创精品。全面丰富“老家河南·黄河之礼”非遗数字馆建设内容,推动文创产品线上销售专区及时更新上新,打造集保护传承、创意设计、沉浸体验、线上销售、资讯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数字创意平台。支持20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计推广景区IP形象。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三节 释放消费潜力

大力激发夜间消费,鼓励旅游景区和文博场馆开展夜间游览项目,优化夜间餐饮、购物、演艺、娱乐等服务,推动建设24小时书店、深夜食堂、不打烊购物中心、夜间休闲街区、夜间剧场等业态,打造洛阳“古都夜八点”“夜开封·欢乐宋”等一批夜游品牌,推出一批明星夜游项目。创新办好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古庙会、马街书会、万岁山庙会、关林庙会等。进一步提升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原(鹤壁)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驻马店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策展水平,不断丰富会展业态,谋划举办河南工艺美术产品交易博览会,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交易平台。探索建设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推动艺术品登记、检验、鉴定、认证和评估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鼓励景区、酒店、民宿等企业结合实际推出优惠促销措施,适时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支持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老家河南”文旅文创系列银行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与职工结合工作安排和个人需要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错峰休假。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大力推广低碳出行方式,引导游客践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绿色生活方式。

第四节 推进消费示范

发挥洛阳、郑州、开封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带动作用,创建10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推出50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区)。开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创建3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出100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建2—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3—5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出100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新增50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大别山北麓地区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跨县级行政区域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样板。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依托,建设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打造国家文化对外贸易基地。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八章 建设文化旅游推广新体系

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建设,聚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培育具有国家意义和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线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大屏小屏互动的文化旅游全媒体传播格局,广泛搭建跨区域文化旅游协作体和重大文化旅游节事平台,推动以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面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展示河南形象。

第一节 培育“读懂中国”文化线路

遴选一批在华夏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代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中华文化超级IP,推动“读懂中国”文化图谱具象化、场景化,重点培育拜祖寻根之旅、大河文明之旅、华夏古都之旅、中国功夫之旅、仰韶文化之旅、中国文字之旅、中华美学之旅、东方智慧之旅、文明交流之旅、中华诗词之旅等10条具有国际范、中国味、中原韵的精品文化线路。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通知

第二节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整合全省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融合各文化旅游新媒体,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合作,建成“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多种生成、立体传播、同频共振”的河南文化旅游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自媒体—互联网大平台—省市媒体—中央电视台”四级联动传播体系。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发挥旅游景区、文艺院团、文博院馆、文化研究机构等优势,拍摄发行旅游公益广告、人文风情影视、文化历史纪录片等。借助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网红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宣传推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推广体系。建设媒体特约评论员、文旅专家学者、网络写手等人员信息库。

第三节 打造文化旅游推广平台

构建文化旅游协作联盟。推动郑汴洛焦旅游推广联盟、郑州都市圈旅游协同发展联盟、洛阳省域副中心城市景区推广联盟等运行常态化和合作紧密化。建立郑汴洛、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区域性文化旅游协作联盟。支持环嵩山、灵宝盆地、浚(县)滑(县)文化旅游功能区统一品牌形象,共同实施文化旅游推广计划。用好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秘书处、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倡议单位等区域协作平台,打造郑(州)洛(阳)西(安)黄河古都文化旅游协作带,重点建设豫晋陕、冀鲁豫、鄂豫皖三大文化旅游协作区,打造面向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协作推广高地。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等。依托豫京对口协作机制、豫沪战略合作机制等,开展与国内门户地区的文化旅游专题合作。借助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在研学旅行、文创研发、文艺展演等领域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筹建世界古都文化旅游合作推广联盟。

搭建文化旅游交流平台。筹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国家文化公园论坛等,提升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古都论坛规格及影响力,重点办好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黄河国际论坛、黄河文化论坛、老子文化论坛等活动。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中国诗歌节、中国杂技艺术节、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等活动。策划推出中原艺术节、中原文创节、郑州设计节、戏剧文化周、电影文化节、乡村音乐节等当代文化旅游节庆。

第四节 提升中原文化国际影响力

以文化和旅游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部省合作计划”“中国文化年”“欢乐春节”等为平台,推动中国节日、中国文字、宋文化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文化元素走向世界。推动设立一批河南文化旅游海外推广中心。集中打造20项具有河南辨识度的文物展、非遗展、美术展、歌舞剧、话剧、音乐剧、杂技剧、电影、书籍等文化旅游海外交流精品项目。持续实施“翻译河南”工程,推出20—30卷“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制作“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英文版)文化旅游宣传片和系列专题片,面向世界推广黄河、古都、功夫、豫剧、书法、中医、美食、诗词、民居等代表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形象符号。提升文化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外文介绍、外语讲解等规范化水平,提升用外文讲好河南故事的能力。利用海外主流社交平台,打造多语种文旅推广阵地。依托在豫外籍人士、我省企事业单位海外合作机构等,用好境外“河南老乡”资源,构筑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的“民间力量”。

第九章 重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以主客共享理念打造文化和旅游服务新空间,以多元赋能方式激发文化和旅游服务新效能,提供全时、全域、全龄的文化旅游融合服务新模式,让古老中华文明在城乡空间肌理中得以呈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传承,让“老家河南”成为有故事、有传承、有温度、有情怀的优质旅居空间。

第一节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构建“快旅慢游深体验”现代交通网。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实现省内出发游客4小时通达国内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节点城市。加快构建覆盖全部省辖市、部分重点县(市)及重要旅游景区的通用航空机场群。推动黄河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推进伊洛河洛阳城区至巩义段、卫河卫辉—浚县—滑县段、贾鲁河航道郑州段等旅游通航。建设郑州都市圈辐射路线、洛阳省域副中心城市联动路线、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通道路线等高速公路,提高沿线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旅游、消费等复合型服务区升级,完善“游购娱养食”一体化产业链。服务于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以旅游环线为牵引,加快沿途周边景观打造和设施完善,逐步构建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联通景区、贯通城乡的全域旅游交通网。

完善重大文化旅游场馆设施。加快推进河南博物院新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省美术馆新馆、省图书馆新馆等建设。规划建设省古籍博物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支持郑州建设“百家博物馆”、洛阳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

完善智慧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5G网络覆盖水平。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灾害防御信息等智慧化服务,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到2025年,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明确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系统等建设规范,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推动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智能停车场、智能酒店、智能餐厅、无人商店等城市服务设施。

第二节 创新公共文化空间

促进文化空间与旅游空间双向赋能。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增加城市书房、小剧场、音乐厅等休闲空间,打造集阅读、咖啡、文创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阅读空间,构建10分钟文化生活圈。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在商圈、酒店、旅游景区、创意街区、乡村民宿等开设分馆。在国家文化公园、旅游风景道、重要交通节点及人群聚集地,建设一批兼具剧场、课堂、茶座功能的文化驿站。

促进文旅空间与社会空间多维互通。鼓励商场、学校、书店、办公楼、餐厅等社会机构共享公共文化资源,提供阅读空间,组织开展文化活动。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把民间传说、节日习俗、历史名人、地方戏剧等文化元素融入生活场景。

促进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互补共建。实施河南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持续完善“文化豫约”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功能设置和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打造线上文化空间。谋划建设一批未来图书馆、未来博物馆。

第三节 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盘活公共服务存量。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非遗馆盘活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开展公益讲座,组织研学课程。向游客开放文化惠民活动,提高游客对本地文化的参与感、感知力和认可度。将公共文化场馆提供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纳入绩效考核。

做优公共文化服务增量。依托当地戏曲、书法、绘画、非遗等资源,建设乡村文化合作社。推进“艺术乡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村史馆、非遗传习所、农民文化公园等各类文化主题空间,推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主客共享。推进乡村艺术普及,持续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选择部分国家和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在文旅融合方面先行先试。

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方式。对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需要的演艺节目、文创产品、项目规划、艺术设计等项目,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从社会购入。在条件允许的旅游景区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多方社会力量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对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健全由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约束机制,提升购买服务质量。建立文化旅游志愿者服务中心,完善各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广泛招募文化旅游志愿者,为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提供服务。实施文化旅游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制度,支持以志愿服务积分换取文化旅游消费优惠。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省文化旅游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研究规划落实的重大工作事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完善税收、金融、用地、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管,督促规划任务高效落实。

第一节 创新推进机制

建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按照“省统筹、市推进、县突破”的原则,5年内打造50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县。成立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实验室,引进国际级、国家级研究院、实验室和文旅研究中心等优质团队,搭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新成果展示平台、新技术运用平台、新创意聚合平台、新业态孵化平台。市级要围绕规划落实加强研究、深入谋划,根据责任分工制定主要目标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县级要创新文旅文创融合思路,探索实施“街区责任规划师”“乡村运营官”“乡创特派员”等制度,强化重大项目实施。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项目为王”,实施文旅文创重大项目支撑行动。建立省文化旅游重点领域动态项目库,打通各级发展改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项目库,构建省、市、县三级“责任制+清单制+项目制”跨区域跨行业的文化旅游项目动态管理体系,协同推进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省重点项目库。充分研究重大项目相关要素需求,对接各级国土空间、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规划,保障项目落地实施。围绕文化遗址保护、文化传承弘扬、文化产业发展、文艺演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产业培育、市场传播推广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开工一批以创意、科技为贯穿的支撑性、引领性、标志性重大文化旅游项目。

第三节 全面深化改革

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按照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一体化规划,预留足够旅游、研学和科考活动空间。推进涉旅文物单位管理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探索实施文物建筑认养试点模式。建设省文物资源数字化展示平台,打造多层次馆藏资源授权开发体系。支持郑州、洛阳、安阳等地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依托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建设省文化旅游资产交易平台。落实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扶持政策。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增强院团创新发展能力。创新国有景区管理模式,推进深化“两权分离”为核心的景区体制改革。

第四节 建设人才队伍

实施文化旅游人才“优化”工程,依托国际、国内一流高校科研单位,开展线上线下文旅文创融合教育,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管理、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结合“中原英才计划”等人才培训工程,遴选一批以中原学者为引领的文化旅游领军人才。整合省内高校和科研单位文化和旅游智力资源,贯通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艺术生产、融合创新各个环节,形成教学、科研、产业一条龙智库。推进文物考古、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建设一类学科,加强考古旅游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掌握考古专业知识,又熟悉旅游推广知识的“考古旅游导游员”。

第五节 强化资金保障

制定财政和金融“一揽子”支持方案,重点支持“十四五”文旅文创重大项目、文物活化、智慧文旅、乡村旅游等,不断提升各类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程度。统筹省级专项资金,加大对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乡村旅游财政支持力度,对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实行整村项目包装,并纳入全省年度重点支持项目。鼓励引导各地设立文化旅游财政专项资金、基金等,统筹用于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第六节 加强监督评估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定责任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跟踪分析,形成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可追溯、可评价、可验收要求,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适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主管部门:许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单位:许昌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
地       址:许昌市前进路602号 1005室 1009室
电       话:0374--2160839
邮       箱:xcstyjrjycycjh@sina.com
技术支持:河南银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声       明:本网址为服务于军创企业和退役军人的公益性网站,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微信公众号